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 首页 »  新闻中心 »  企业新闻
千岛湖渔业管理模式全国推广
 

贵阳“两湖一库”拟移植千岛湖管理模式 合理利用资源

 

来源: 金黔在线-贵州商报

 

 

  贵阳“两湖一库”拟移植千岛湖管理模式,合理利用渔业资源,进一步净化水质

  每年捕捞的鱼能卖2000万元

  金黔在线讯 昨日,记者从贵阳市“两湖一库”管理局渔政管理站获悉,贵阳“三口水缸”之称的“两湖一库”管理格局将发生变化,浙江千岛湖“部门+公司+捕鱼人”的管理模式,将移植到“两湖一库”的管理上来。“两湖一库”将不再是渔政站垂直管理周边的捕鱼人,而是渔政站管理公司,由公司管理捕鱼人。这一模式实行后,将大大增加“两湖一库”周边捕鱼人的经济收入,进一步净化水质。

  目前,贵阳市“两湖一库”管理局已将方案呈报贵阳市政府,等待审批。

  投放鱼苗净化水质

  “两湖一库”拟实行千岛湖管理模式

  昨日,贵阳市“两湖一库”管理局渔政管理站副站长杨金凯说,将采取千岛湖“部门+公司(合作社或协会)+捕鱼人”的方式管理“两湖一库”。公司要求有管理资质的公司,“让企业参与到‘两湖一库’的管理中来,让公司管理下面的捕捞队(由周边捕鱼人组成)。”

  杨金凯透露,目前,已经有两个组织谋划着以公司的方式加入到“两湖一库”的管理中。等到最后的管理公司确定后,“两湖一库”将分块分区域进行管理。

  杨金凯说,实行千岛湖管理模式,主要目的是保护和净化“两湖一库”的水质,减轻管理负担,更加有序地管理,同时也增加了周边捕鱼人的经济收入。

  目前,贵阳市“两湖一库”管理局已将方案呈报贵阳市政府,等待审批。杨金凯说,不出意外的话,明年捕鱼期时就能实行。杨金凯告诉记者,“千岛湖管理模式”实行后,他们将考虑分别对“两湖一库”进行专人的管理。

  周边捕鱼人的收入或将增加

  “两湖一库”是贵阳市主要饮用水源。在2006年之前,由于水体长期受到各方面不同程度的污染,水质差劣,引起了贵阳市委、市政府的高度重视。

  为有效治理“两湖一库”水质,按贵阳市委、市政府的要求,贵阳市农委自2006年以来,开始实施水质生物净化项目,作为“两湖一库”水质治理措施之一。该项目主要通过投放大量滤食性的鲢、鳙鱼,以减少蓝、绿藻等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的繁殖。

  据悉,2006年至2011年,贵阳市农委共向“两湖一库”投放各种规格的鲢、鳙鱼苗种1亿2000万尾以上。通过治理水质等各种措施的实施,水质得到明显改善。

  今年,贵阳市农委向“两湖一库”投放规格为1.21.4寸/尾共3015万尾鲢、鳙鱼鱼苗,继续改善“两湖一库”水质。按照项目设计,今年投放的鱼苗可生产鲢、鳙鱼约3000吨,移出水体中85.48吨氮、40.92吨磷,进一步改善水质;每年以捕捞70%作为鱼获量,可创造产值约2000万元。

  杨金凯说,“千岛湖模式”实行后,“两湖一库”周边捕鱼人在现有的基础上能增加三分之一的经济收入,但具体的渔业资源规划贵州大学正在制作中。

  “‘千岛湖模式’实行后,我们垂直管理公司,由公司管理其下属的捕捞队。更加有序的管理后,两湖一库’的渔鱼安全系数将得到大大提升。”杨金凯说,此举将更加平衡水体资源、渔业资源也将得到更好的合理利用。

  延伸阅读

  千岛湖管理模式

  千岛湖地处长江三角洲的腹地,位于杭州市淳安县境内,为切实有效地保护好千岛湖渔业资源和水资源,杭州千岛湖发展有限公司每年统一向湖内投放鲢、鳙鱼鱼苗,鲢、鳙鱼是靠滤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如藻类等维持生长的,因此,在千岛湖中放养鲢、鳙鱼无需人工喂养饲料,它们对减少水体中的氮、磷含量作用很大。这样不仅过滤水体,起到净化、保养水质的作用,而且养出来的鱼也好,平均每尾达5公斤左右,再组织渔民统一捕捞成年鲢、鳙鱼出售,为千岛湖渔民带来更好的经济收益,使他们走上致富的道路。

 

作者: 实习生 王溶兰 吴道菊 记者 杨福全  编辑: 袁芳  

(唐宽勇 转载)


建议ie6.0 1024×768分辨率以上浏览本站 备案序号: 浙ICP备14038345号-1